土埆拱窯

土埆拱窯


「拱」常見於橋樑的使用,拱橋弧形的結構讓跨距之間更有力量。不同的是窯拱沒有像拱橋橋墩的中央支撐結構。梯形土磚蓋築的「窯拱」,靠砌築技術,讓窯蓋本身就充滿力量,承受來自內部一千度以上的壓力。


在砌築「拱」時,通常會用木材在拱的下方先製作半圓形框架,再由兩側同時進行排列土角磚,每塊土磚可依照需要弧線切削,遇上角度不合的情況時,可鑿切掉多餘的地方,土磚與土磚之間使用泥漿來黏接,使窯拱能夠相互咬合。


左邊

右邊

切硝


當砌築至最後一塊磚時,中央位置放入關鍵的土磚,此磚必須略大於最後的空間,以木板頂住最後一塊磚上方,用木槌慢慢敲打進去,完成後窯拱就「拱」起來了,撐起整個結構。

待泥漿乾燥,便可將木製拱模移除。每排拱皆有各自獨立的力量,未來若需要更替時,只須單獨替換其中幾個壞掉或變形的拱,不需要把整個窯蓋全部拆卸,這是兼具智慧與實用的傳統蓋築工法。
 

早期在砌築柴燒窯時,窯爐的設計藍圖就在師傅的腦海中,師傅帶著徒弟,運用簡單的工具,經驗與智慧的結合,在一次次蓋窯過程中不斷進化。「土埆拱窯」的技藝,也才能在新舊世代的接軌中,不斷的傳承。
林瑞華承襲父親林添福的土埆拱窯技術,也在時代中不斷修練、精進自己的砌築工藝,才能在金氏世界紀錄中留下永恆的一頁。